加工制造类

加工制造类

首页>>学校介绍>>专业设置>>加工制造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点击量:84 发表时间:2019/6/30 6:50:06 发表人:总站管理员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代码: 0513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3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为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主要面向制造类及风光电制造及运营维护企业,培养具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取得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从事机电设备调试、运行、检测、维修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可为高等院校相关接续专业输送生源。

8.png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教职成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的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为:以学生为根本、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模式具有机电技术应用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操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及在机电行业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护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信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2)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4)具有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借助词典阅读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6)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7)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

1.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

2.能根据图样要求进行钳工操作。

3.能正确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及绘制简单零件图。

4.能运用PLC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

5.掌握典型机电产品、机电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6.了解车床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一般故障分析方法

7.能选择和使用常用工具、量具、夹具及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

8.掌握机电产品和机电设备等控制技术。

专业(技能)方向——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1)能识读机电设备的装配图,并按照工艺要求完成机电设备的组装。

(2)能识读机电设备的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并按照工艺要求完成电气部分的连接。

(3)能初步进行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

专业(技能)方向——机电产品维修

(1)能对机电产品进行常规维护,并完成维护报告。

(2)对机电产品进行常见故障诊断,并完成故障诊断报告

(3)对机电产品的常见故障进行排除。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111.png

 

专业技能

9.png

10.png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1.教材版本除规定的版本和特殊情况外一律采用高教版规划教材。

2.每学年为40周其中教学时间32周(含复习考试)每周为30学时。三年总学时数约为2700—2800学时左右。三年中安排军训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毕业考核与毕业教育各1周。军训与入学教育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一周,社会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毕业考核与毕业教育安排在第五学期。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累计总学时约为1学年。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含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一般占总学时的2/3。技能鉴定与集训原则上安排在第五学期,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RM%0{6Z643RX5BKGSY26LEP.png

2OM)5%[9_%V4AM@PJ24VH]N.png



备注:1.劳动教育课每学期以讲座形式2课时,以劳动实践形式开展4课时;

2.从第二学期起,每周安排2课时综合实训,其他科目总课时按28课时计;

3.古诗百首赏析通过语文课教学完成,作为早读主要内容巩固强化。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具有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达到 90%以上。所有专任教师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课堂教学经验,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和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完善新教师试讲制度、新教师实验室实习制度、新教师导师制度、优秀教师示范教学制度。

除校内专职教师队伍,本专业还聘请一批社会知名行业领军、专业突出的学校、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技术支持。从根本上保障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方向、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内容设定等核心问题上能够与行业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同步更新。

目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高质量优秀专业师资教学团队。

(二) 教学设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有专业课程尽可能采用适应项目教学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理论学习的相关教具;各实训室要根据课程内容配备相应的原辅材料、元器件和各种辅助工具;应具有能够开展各类实训的校内、外设施。包含钳工、焊工、电工、电子、电气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综合实训等。

校内实训中心

4.png 

校外实训基地

 QQ图片20210930133301.png

(三) 教学资源

在综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利用希沃白板平台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相关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的建设、核心课程网站、课程网络培训服务体系的建设,服务于本专业日常教学,发挥本专业教学资源的服务功能。

(四) 教学方法

1.严格执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学生培养,课时安排采用连排式。

2.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原则组织教学。 

3.多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学习、协作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接受任务、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实施、质量检测、评定反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5.教师教学组织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多动手,教师多引导,集中性的问题集中性的解答。

6.注重过程考核与评价,锻炼学生培训指导及组织能力。

(五) 学习评价

1.专业课程的考核

专业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又要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督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1)过程性考核

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掌握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进行评价。具体从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参与项目的态度和职业素养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同时,从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工作任务或项目完成情况、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和节能环保意识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

2) 终结性考核

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期末考试或答辩等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

3) 课程总体评价

根据课程的目标与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终结性考核评价的相关程度,按比例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2.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评价

成立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考核组,主要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任务完成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六) 质量管理

通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机械类与电类大部分岗位工作。在不同的行业中游刃有余。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和经济情况来调整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需要付出太大的知识更新的成本。

九、毕业要求

机电技术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方能取得毕业证书:

1.入学军训教育成绩必须合格。

2.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各科成绩合格。

3.获得与本专业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至少获得一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车工、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4.必须完成学校要求的顶岗实习。